哈尔滨冰雪旅游火爆“出圈”背后-人生就是博官网

农民日报社主办

人生就是博官网-尊龙凯时国际娱乐 文体头条 详情
冰灯、冰雕、秧歌、美食,东北人的热情豪爽等文化元素丰富了游客体验——
哈尔滨冰雪旅游火爆“出圈”背后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陈银银
  • 作者:陈银银
  • 2024-01-19 13:46:37

秧歌队表演“点燃”中央大街。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见习记者 陈银银 

天寒地冻,哈尔滨却热气腾腾,冰雪文化魅力四射,创造了现象级的超人气。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信息显示,元旦三天,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近60亿元,创造了城市旅游的“神话”;中央大街、圣·索菲亚大教堂、鄂伦春族,与哈尔滨旅游相关的词条“霸榜”热搜;广西砂糖橘、黑龙江蔓越莓,城市之间热烈互动、互赠土特产,全国网友线上讨论好不热闹!

  从去年12月底开始,这座“沉寂”多年的重工业城市因冰雪旅游火热“出圈”,蜂拥而至的游客让哈尔滨焕发勃勃生机。是什么让哈尔滨热度不退?得天独厚的冰雪文化又赋予了哈尔滨冰雪旅游何种独特魅力?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了哈尔滨。

  从一盏冰灯开始

  “嘿,这怎么想到的,造型太美、太独特了!”华灯初上,哈尔滨市兆麟公园内已经人头攒动,从50公里外的呼兰区来的顾师傅舍不得放下手中的相机,“咔嚓咔嚓”地记录着。眼前这些晶莹剔透、巧夺天工的冰灯作品,对于外地游客更是惊艳,很多人千里万里赶来,就为了赴一场神往已久的冰灯之约、视觉盛宴。

  冰灯艺术最早诞生于1963年的哈尔滨冰灯艺术游园会。它塑造着哈尔滨冰雪旅游名城的形象,也点缀着无数哈尔滨人冬天最璀璨的冰雪记忆。

  当记者走近冰雪大世界中的“冰雪之冠”,为这座用冰量1.3万立方米,高43米,相当于16层楼高的巨型冰雕艺术作品惊叹不已的时候,一位当地市民告诉记者,它的前身一定是二三百年前寒冬腊月的松花江流域上,农人夜间劳作时手里提的那盏冰灯。

  冰灯真正的起源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冰灯是从东北地区乡村农民的日常生活中诞生的。“冬天‘维德罗’(指上面口径大于底部口径的手提水桶)的水冻上了,但是没冻结实,中间还是水,一圈儿都是冰,啪啪往地上一磕,中空的一个冰壳子就出来了,放一个蜡烛,风也吹不灭。”直到今天,老哈尔滨人还记得儿时如何用“维德罗”做出简易冰灯。如今赏冰灯成为了一项哈尔滨几乎全民参与的民俗活动,过去不起眼的冰灯摇身一变,成为眼前五光十色、造型多样的艺术品。

  漫长的冬季和冰雪是大自然赐予哈尔滨的礼物,活跃在这次哈尔滨冰雪旅游爆火中的各种文化元素,共同组成了独属于这片黑土地的冰雪文化。“冰雪本身没有文化,如何赋予雪花和冰块文化,这是后人的打造和挖掘。冰雪文化的基础在于民俗文化,它是发源于乡村,来自农民生活的,出现在冰雪大世界的狗拉爬犁、滑冰滑雪还有东北大秧歌,都是乡村民俗文化的代表符号。”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专家库专家刘继祥说,“就像冰灯一样,去探寻冰灯到底怎么来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从带有“乡土气息”的冰灯实用品,到充满设计巧思、凝聚雕刻技艺的冰灯艺术品,随着雕刻技艺和工具的发展,冰灯实现了华丽“变身”。几百年来的冰灯发展史也被浓缩在每一件冰雕艺人精心雕刻的作品中,正无声地向每一个游客解说着充满烟火气息的冰雪文化。

  魅力缘自这块土地的文化

  冷,是几乎所有游客来到哈尔滨的第一感受,但眼前却是人流涌动。

  早上八点半,从广西来的小李夫妇已经在道里菜市场开始了他们的“尔滨之旅”,“刚下飞机,早就听说哈尔滨早市里有很多地道美食,立马赶来了。”捧着新鲜出炉的粘豆包、烤红肠和热气腾腾的豆浆,虽然室外的气温已经低于零下十五度,两个“南方小土豆”依然吃得不亦乐乎。

  “在车站候车室的时候,一个小妹妹跑过来跟我说,‘姐姐,你这身衣服真帅气!’”来自甘肃的巧玲向记者分享着她在路途上的趣闻,巧玲穿着印有东北大花的棉袄,在中央大街熙攘的人群中格外惹眼,“来了东北,就想穿点有地方特色的衣服,这大花单是看着都觉得暖和。”

  中温带大陆性气候使哈尔滨四季分明,夏季短暂凉爽,而冬季漫长寒冷。漫长的冬季给哈尔滨人的生活造成了极大困难,却也造就了他们坚韧不拔、战胜严寒的品格。从衣食到住行,处在严寒中的人们总是能在冰雪生活中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生活指南”,也就是冰雪文化。

  “冰雪文化起源于冰雪生活,冰雪生活就是过去人们为了适应酷寒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可以说是乡村农民的智慧结晶。”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主席唐飙说,“我们所有的民间艺术文化都源于我们自己生活的土地,越是本土的文化,就越吸引八方游客,这是一种文化的吸引力。”

  从去年12月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退票事件后,哈尔滨的一系列做法让全国网友纷纷点赞,雕花冻梨、甜豆腐脑和按颗卖的冻草莓,接二连三的“宠土豆”行为让网友直呼“不是国外去不起,而是哈尔滨更有性价比”。“滨”至如归的旅游服务吸引了众多游客,体验惊险刺激的冰上项目的同时,游客们也在享用着这份独属于哈尔滨的“冰雪文化大餐”。

  让冰雪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随着冰雪旅游的持续火热,哈尔滨也在不断地向全国游客展示着这座城的“文化家底”。

  道里区建国公园秧歌队一队队长关丽娟带领近70人的秧歌队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上为游客们跳了一曲《心相认,手牵手》。“能上中央大街特别兴奋、特别高兴,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我们用行动去欢迎八方游客,也希望东北大秧歌能够被更多人知道!”喜庆欢快地秧歌舞步迅速“点燃”了夜晚中央大街的气氛,不少游客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还有游客加入秧歌队伍,有模有样地跳了起来。“我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东北秧歌,真的好喜庆好热闹!让人不自觉地就跟着跳!”从北京来的游客小丁说。

  凭借秧歌,哈尔滨市道里区道里工农社区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借助这次冰雪旅游火爆,这一源于田间地头的民间艺术又火了一把,活泼喜庆的秧歌也拉近游客和这座城市之间的距离,提升了游客的参与感。

  火热之余,人们也更加期待哈尔滨可以一直“红红火火”下去。

  美国作家迈克尔·麦尔在《东北游记》中说:“今天,长城也许不是屏障,冬季的天气是却步的主要理由。”“冰天雪地”是很多南方游客对东北的最初印象,“从恐惧冰雪,到利用冰雪让人们热爱冰雪,这一变化是需要我们依靠得天独厚的资源来打造冰雪文化实现的。”刘继祥表示,“不能‘一边捆着草,一边饿着牛’,要利用冰雪文化拉动旅游业突围。”

  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蒋丽丽认为,民间艺人需专业力量的赋能,借助哈尔滨旅游火热,要将更多富有东北民俗气息的文创产品带去更远的地方。“雪带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要将这火爆的状态延续下去,各类景观须要有文化内涵才能留住人,冰雪艺术、冰雪文学这两个要唱主角。”唐飙说,“沉浸式旅游就是文化旅游,只有沉浸才能体验到这块土地的厚重性,才能感受到咱们的特色文化。”

  吸引游客来到哈尔滨的是各种惊险刺激的冰上体验项目,然而让游客“念念不忘”的应该是这片土地孕育出的冰雪文化。做好贴心旅游服务的同时,还需要将冰雪文化嵌入旅游项目中,让游客感受到地区独具魅力的乡村民俗之美,让冰雪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作者:陈银银


分享至
相关新闻
关于尊龙凯时国际娱乐 尊龙凯时国际娱乐的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尊龙凯时国际娱乐的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尊龙凯时国际娱乐的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人生就是博官网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