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不能丢 ——文“话”农耕系列谈(二)-人生就是博官网

农民日报社主办

人生就是博官网-尊龙凯时国际娱乐 三农学习谈 详情
“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
农耕文化不能丢
——文“话”农耕系列谈(二)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张燕
  •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 2024-01-19 12:27:19

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一个“不仅不”,一个“而且要”,指明了新时代农耕文明传承发展的新要求,也点出了其面临的现实挑战。

我国农耕文化厚重而璀璨,其中既有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和耕作技术,也有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形成的民俗文化、道德观念、发展理念等。如今,农业生产方式和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什么仍要强调农耕文化“不能丢”、要“不断发扬光大”?

这一方面是因为农耕文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随着设施农业和储运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在冬天吃到当日采摘的草莓,也可以在北方吃到新鲜荔枝,但总体而言,农业生产仍然不能脱离时令变化,“惊蛰种麦堆满仓”“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等农谚现在也不过时。除了对具体农事活动的指导,农耕文化还蕴含着人与自然的相处法则,去年新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等,就传达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理解,这与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相契合,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另一方面,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也是我们与世界交流互鉴的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其影响力已经超越农业生产范畴,深刻烙印在华夏儿女的血脉中。我们在房前屋后、阳台花盆、戈壁沙漠,乃至约400公里高空之外的中国空间站里种菜,我们过春节、逛庙会、鞭春牛、庆丰收,我们自小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感知粮食的珍贵……去年召开的中国-中亚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陕西农谚“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倡议六国携手并肩、团结奋斗,积极推进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历经数千年传承的农耕文化,时至今日又架起了文明对话的桥梁。

之所以强调“不能丢”,也因为农耕文化传承发展面临一些现实挑战。农耕文化生于乡村、长于乡村,扎根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其生存环境面临挑战。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部分乡村出现“空心化”“老龄化”。“如果连种地的人都没有了,靠谁来传承农耕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深刻发问。应对挑战,需要我们主动作为,不断发扬光大农耕文化。例如,此前在云南哈尼梯田所在地,会唱《哈尼族四季生产调》等古歌、会跳哈尼乐作舞的人越来越少,近年来,当地通过深度挖掘、适度开发利用,让哈尼乐作舞焕发新生机,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舞台。

“不能名为搞现代化,就把老祖宗的好东西弄丢了”。新时代新征程,把农耕文化传承好发扬好,需要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让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构筑起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石。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分享至
相关新闻
关于尊龙凯时国际娱乐 尊龙凯时国际娱乐的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尊龙凯时国际娱乐的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尊龙凯时国际娱乐的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人生就是博官网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