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此前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深入推进的关键时刻,为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务必深入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从乡村振兴要“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到建设农业强国要“赓续农耕文明”,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留住乡愁乡韵。2018年,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这一表述深刻指明了中华文化和农耕文明的关系,生动阐释了传承弘扬农耕文明的重要意义,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烈的现实指向性。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农业是中华民族产生、繁衍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华古代文明形成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例如,古代农业生产一个人完成不了,需要多人合作,所以孕育出“和”的理念;农事活动与自然条件紧密相关,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当然,这种影响并不是单向的,文明的形成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食为政首”的重农思想、“耕读传家”的精神追求、相生相克的辩证理念等,让中国传统农耕技术体系即使在资源短缺等不利条件下,也彰显出稳定的粮食供给能力。中华文明之所以数千年来生生不息,原因见仁见智,但这无疑是最重要的保障之一。
对植物来说,“根”的意义不只在萌芽时期,还在于生长过程中持续储藏和输送养分,文化的“根”也是如此。灿烂悠久的中华农耕文明,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是文化凝聚力和自信所在。今天海内外华人举办祭祖大典,祭祀的是4000多年前的华夏部落首领黄帝和炎帝;汉朝开始就被广泛采用的二十四节气现在还在使用,并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先秦民歌,“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唐诗,今天我们也经常吟诵和用来表达感情;端午节划龙舟、中秋节赏月等传统节日民俗,千百年来一脉相承。这都体现出了农耕文明的根本意义。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守护农耕文化根脉,并非要回到过去,而是从中找准未来的方向、走好自己的路。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塑城乡关系,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农耕文明的传承发展提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现代化新征程上,我们更要赓续中华农耕文明,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尊龙凯时国际娱乐的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人生就是博官网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