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最近很忙。这个32岁的年轻人身兼数职,作为四川省绵阳江油市青莲镇双石村党总支副书记,他正为村庄空间规划做调研,还要着手起草村规民约,引导村民保护村庄生态环境;作为村庄所在地的三一国际共享农场的经营者,他正忙着跟德国、丹麦等国农业专家商讨合作,计划利用养猪场粪污进行沼气发电。同时,他还是一位年轻的父亲,不论多忙,每天下午5点总要去幼儿园接4岁的女儿,到农场里认识一下花草,研究一下虫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这是赵林的美丽人生,也是他对美丽乡村的期待。
热衷农业国际交流的大学生
四月春意浓。走进三一国际共享农场,鸟鸣声中繁花正盛,果蔬飘香,绿树掩映间不时能看见三三两两的芦花鸡、大白鹅闲适地踱步觅食。露天的木屋咖啡馆、别致的草屋民宿、随处可见的中英双语指路牌,为这片如画田园风光增添了几许国际范儿。若不是养殖区域那一排排标准化生态养殖场,谁能想到这里竟是一个以生猪养殖为主业的农场呢?
舅舅2005年创立这个农场的时候,赵林还只是一个高中生。从那时起,每年寒暑假赵林都在农场帮忙,这段经历让这个从小没干过农活的农村娃开始真正了解农业生产,了解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也让他萌生了想到全世界不同国家的农村去看看的愿望。
为了方便实现自己的心愿,赵林大学选择了英语专业,但“环球农旅”的梦想短期内似乎很难实现。思来想去,他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式——“if i can’t go to the world,let the world come to me”(“如果我不能走向世界,就让世界走向我”)。
说干就干。“我们是一家猪-沼-果(林)循环生态农业的农场”,赵林在一个国际志愿者网站上注册了自己的家庭农场,发起“农场国际志愿者”交流活动,邀请外国人前来参观了解中国的农业和文化。“没想到感兴趣的人那么多!”从2012年大一暑假第一批外国志愿者到访开始,迄今已有来自45个国家的400多名志愿者来到农场进行为期1-6个月的学习交流。
“有留学生来暑期实践的,有游客来体验中国农耕文化的,有农业专家学者围绕课题搞调研的。”赵林告诉记者,志愿者每天在农场从事5个小时的义工,农场则为志愿者提供免费食宿,还会组织各种主题活动让志愿者之间增进文化交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这个川东北的农场里随处可见不同颜色皮肤和发色、说着不同语言的外国人挽着衣袖和裤腿养猪、喂鸡、种果树,这种独特而浓厚的国际文化氛围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周边城市居民前来“看稀奇”,明显带动了当地的乡村旅游。
多国志愿者在三一国际共享农场了解养蜂技术。赵林 摄
通过“农场国际志愿者”活动,赵林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自己“环球农旅”的愿望,了解到各国农业很多新鲜有趣的事,也看到了“跨国文化交流中蕴藏着无限商机”。从那时起,赵林就打定主意大学毕业后要回到农场当一个促进中外农业文化交流的“新农人”。
说英文的年轻村干部
2016年上半年,赵林大学毕业回到农场工作不足一年,就在村支书的推荐和邀请下,当上村民小组长。去年5月村委换届又当上了村党总支副书记。
“村里年轻人大多都进城务工了,大学毕业还回村务农,我算是个‘另类’。”赵林笑着说,“支书看我在农场干得风风火火,希望我给村里年轻人树立个榜样。”
赵林这些年先后在农场的种植、基建、养殖、采购、智慧化建设等多岗位工作过,但国际农业文化交流活动始终由他负责。自打当上村干部,赵林就更忙了,不仅要接待源源不断的国际志愿者,还要“以国际视野”带领村民一起过上好日子。
赵林的思路很明确,就是要以“农业+文化”为抓手,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江油最大的文化牌,就是“李白故里”。“李白在外国人看来,就是中国的莎士比亚。”赵林说,“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斗酒诗百篇’,可是一千多年前的浪漫主义怎么去感知?我就通过打造诗画田园、开设特色酒吧、举办李白诗歌鉴赏会等主题活动来呈现这种浪漫主义,对外国人的吸引力非常大。”
赵林的第二张牌是农耕文化,“很多人一说到农村老龄化太严重就很沮丧,我倒认为老年人身上都是宝藏。举个例子,我外婆会手工编草鞋、做竹编、做豆腐,外国人对这些非常感兴趣,觉得很神奇。可是我妈妈这代人大都不会做了,这些都是农业文化的名片,失传了多可惜!通过开设各种传统手工作坊,不仅保存了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吸引外国人体验和参与。”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已经不满足于到旅游景点走马观花地看中国,他们期待能够融入中国最真实的生产生活方式。”赵林说,“我会带他们先了解双石村,再带他们去青莲镇,然后再接着去江油市、绵阳市、成都市,让他们一点点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
赵林这些年对跨文化交流所做出的努力卓有成效,有的外国志愿者已经深深爱上中国文化而留在这里定居、就业、创业。独特的乡村文化吸引了国际资源,浓厚的国际特色又对周边市民形成吸引力,国际文化沙龙、国际音乐节……新的消费需求不断被创造。这个时而说着一口流利英文、时而操着四川方言的年轻村干部把这个传统村落打造成“网红打卡点”,也给当地村民带去更多致富的新机——这就是文化产业的力量。
最令赵林感到自豪的,是伴随文化产业的聚集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许多进城务工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创业。“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农民,你能想象,没有青年农民的主导和参与,在这个传统农村,国际交流活动能开展吗?”
走上国际论坛的中国青年农民
今年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德国联邦食品及农业部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全球粮食和农业论坛上,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22位青年农民代表向与会的76国农业部长做汇报并提出自己关于农业发展的建议,而赵林正是其中之一。
作为唯一的中国代表,赵林以一位青年农民的视角,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他在发言中特别强调了青年农民对乡村建设的重要性,他说年轻一代的农民有知识、懂技术、有进取心,他们更有意识有能力积极与外部世界联系——无论是与城市还是与其他国家,这对突破农业农村地域局限性,去获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非常重要。因此,他提出各国政府应该制定政策支持帮助青年人投身农业发展和农村基层治理等多项建议。“如果没有这样的政策,我自己可能也没有机会在村里任职并发挥作用。”
同时,他还在发言中用较大篇幅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的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这些政策让近1亿人摆脱贫困,并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距。”
能有机会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赵林非常自豪:“经过与其他国家青年农民代表的交流,我才在比较中真正体会到中国取得了多么了不起的成就。”
“我是国际交流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国际交流活动的受益者。”赵林之所以能获得这样的机会,得益于中德两国农业部门组织的中德青年农业实用人才交流项目。该项目自2015年启动以来,两国总共已互派100多名优秀青年农民赴对方国家交流访问。作为2020届学员,赵林正是以优异的表现通过项目推荐和德国联邦食品及农业部筛选,站在了在世界级舞台上。
令赵林略感遗憾的是,受疫情影响,2020届学员只能通过网络连线的方式学习培训。如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际往来正常化,他们将与2021届学员一起,于今年下半年前往德国深度学习。
“与世界交流越多,越能建立自信。”赵林说,中国农业已经在很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即使与德国这样的农业强国相比,也是优势互补的,中国农业大有可为。“青年农民要发挥自身优势更积极地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努力成为联系农村与城市、中国与国际的桥梁。”走在农场春日的阳光里,这个质朴的青年脸上是自信的微笑,“我愿意做这样的践行者,也希望有更多的有志青年参与进来——农业可以很酷。”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尊龙凯时国际娱乐的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人生就是博官网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