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简称“莫旗”)的广袤田野上,西瓦尔图镇龙运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区里,农机穿梭、机器轰鸣,工作人员操控抛肥机,把腐熟发酵的优质固态粪肥加工处理后均匀抛撒到田间地头,给黑土地吃上“营养餐”。
在“十四五”发展的关键时期,内蒙古深化落实黑土地保护利用,以提升粮食产能、促进黑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为中心目标,分类施策、分区治理,着力实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进一步夯实内蒙古粮食安全基础,为“中国饭碗”添好“塞外粮”。
建章立制
主体“拧成一股绳”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内蒙古多措并举保护黑土地,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等项目提升现有黑土地耕地质量,对永久基本农田进行保护,让好地多产粮、产好粮。
东北黑土地不但是良田,更是国家的粮仓,保护东北黑土地,人人有责。《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为东北黑土地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实施的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提供了保障。
为全力以赴保护好利用好“耕地中的大熊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把黑土地保护利用作为“三农三牧”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成立了“自治区黑土地工作领导小组”“推进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黑土地保护工程厅际协调机制”,重新修订了《内蒙古自治区耕地保养条例》,建立了内蒙古黑土地保护利用高质量标准体系,集成了内蒙古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和黑土地保护利用等系列技术规程,在全国首创黑土地保护大数据展示平台。
2021年,内蒙古印发了黑土地保护利用规划和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十四五”期间要保护黑土地1500万亩,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900万亩,增施有机肥900万亩,建设黑土地长期定位监测点90个。通过项目实施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服务指导,盟市、旗县具体实施和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的工作局面。
多管齐下
耕地质量持续改善
内蒙古各级农牧部门针对东北黑土耕地出现的“薄、瘦、硬”等问题,着重实施了土壤侵蚀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肥沃耕作层培育等措施。围绕“两防、三提”技术路径,着力建设“一个体系”、实施“五大工程”,通过分类施策、分区治理,持续改善了内蒙古黑土地耕地质量,遏制了东北黑土耕地土壤退化,循序渐进地扩大了黑土地保护范围。
记者了解到,呼伦贝尔市、兴安盟5个典型东北黑土区旗县抢抓施工窗口期,压茬推进,完成年度黑土地保护工程904万亩,有机肥还田189万亩,黑土地保护建设80万亩,侵蚀沟治理723条,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莫旗农牧和科技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耕地质量和节水农业股股长鄂丽丽说:“为使黑土地资源得到有序利用,我旗成立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进专班、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领导小组,切实提升黑土地耕地地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建设高标准农田力度,积极开展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行动、化肥农药减量化、增效率行动,促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全程机械化以及秸秆还田、离田等关键技术创新,扎实推进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任务,夯实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保供的科技基础。”
粮安需良田。通过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各项技术措施,项目区旱地耕层平均厚度达到30厘米以上,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8.2%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为守好内蒙古“黑土粮仓”作出了突出贡献。
科技引领
瞄准可持续发展
为更好地获取黑土地保护利用的各项数据,兴安盟扎赉特旗政府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在坡耕地氮、磷、钾养分流失状况监测,酸性肥料对土壤ph变化影响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合作。在扎赉特旗10万亩项目区内,科研人员完成了核心区长期定位监测点位样品采集、整理和分析测试工作,完成五家子村、五家户村、五道河子村三个整建制村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有机肥与秸秆交替施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浅埋、覆膜 滴灌浅埋、配方肥)四类核心技术处理小区布设、数据采集分析。翔实的监测数据进一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021年7月,中科院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与中科院计算所深度合作,将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保护性耕作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充分融合,开展黑土地智能化农机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应用研究现代农业新模式。
2022年秋收后,在位于内蒙古扎兰屯市的中科院“黑土粮仓”先导专项大河湾示范区内,现代化的无人化智能农机来回穿梭,进行耙地等整地作业。“与传统农机相比,新一代智能农机更像计算机、手机、农机结合的综合体,6—8个人就能完成1万亩耕地的耕种,智能农机装备通过与卫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土壤能谱分析仪等设备联动,将采集的数据及时汇总到指挥中心,后台通过分析建模作出智能决策,为黑土地建立电子档案,实施保护性耕作。”坐在一公里外的指挥中心操作台前,中科院计算所高级工程师陈海华介绍道。
中科院计算所正高级工程师张玉成说:“我们正在摸索一条既不降低综合效益,还能保护黑土地的模式,在保障农业生产节本、增效、提质、增量的前提下,实现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未来将服务内蒙古东部的四个盟市乃至东北地区。未来5年内,大河湾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计划推动3万亩核心示范区东北黑土耕地质量提升0.5个等级,综合效益提升10%以上,5000亩新能源智能农机作业示范区人力投入减少50%以上。”
“农事作业的智慧化进程是大势所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员张佳宝告诉记者,大河湾示范区正是通过理念上的创新,逐步来实现绿色生产、智慧化生产、规模化生产。
通过探索研究,内蒙古各级农牧部门联合科研教育等单位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开展黑土地保护技术攻关,围绕黑土地保育、土壤侵蚀、耕层建设、土壤养分平衡、水土流失治理、绿色低碳等问题开展技术研发与集成创新,总结推广了符合内蒙古实际、可推广、可复制、能落地的一系列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着力构建黑土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尊龙凯时国际娱乐的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人生就是博官网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