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水长,云海松涛,林木葱茂,万峰叠翠……走近马汉跃先生的山水画,你会情不自禁地流连于他笔墨下深邃茂密而又古意空灵的新画境。
集作家、画家、书法家于一身,马汉跃多才多艺。“细品马先生的中国山水画作,就能发现他很好地继承了中国画坛自宋元以来书画同源的传统,不但善于撷取传统笔墨精华,也善于从古人的笔意中寻求新的表现方法,从而形成独特的线条、构图和设色的绘画语言,充满着时代精神。”这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王镛对他的评价。
马汉跃先后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师从沈鹏、龙瑞诸先生。他的山水画创作与思考深受李可染、黄宾虹先生的影响,李可染的浓重浑厚、深邃茂密、光墨变幻,黄宾虹的疏淡清逸、纵横奇峭、含混无尽,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山水画创作。
每成一作,必求精神饱满,意涵隽永,如《卧听龙吟》《秋山高远》《山光秋色》等作品,“以书入画”,强调用笔变化,朴拙苍莽,通过点线疏密的对比,以及墨色浓淡的对比,大面积的空白与墨色深入的对比,使得画面丰富,阴阳虚实相济。
也许是生在大山、长在湖畔的缘故,马汉跃从小酷爱大自然,对雄奇壮阔的祖国河山有一种偏爱到近乎神圣的情愫。与山为邻,与水相伴,朝迎日出,暮送夕照的田园生活,不仅孕育了马汉跃的“山水情结”,而且给了他一双善于发现自然的眼睛、一颗勤于捕捉美感的心灵,成为他一生中最早的艺术启蒙。大山的奇松异石云海、大山的苍劲伟岸壮丽、大山的精气秀气灵气,一直是他笔下反复探索描绘的主题。
马汉跃常不辞艰辛地在崇山峻岭中寻幽探微,足迹踏遍了神州大地,发现和表现造化与心源交融的“内美”。他牢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训,无论是云海松涛的秀美黄山,还是壁立千仞的巍巍太行;无论是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还是桃红柳绿的烟雨江南,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所作之画峰峦浑厚,笔墨雄奇,峭拔劲硬,气势逼人。知草木之性情,得山川之灵气。
他的写生不是写实,他的写意不是描摹,笔随心运,意随笔转,既求实体感,又造虚拟美,使整个画面透露出蓊郁灵动之气与清新飘逸之风。他的《东山即景》《春山写意》《幽谷鸣泉》等,都是这样的作品,行笔大度,意趣天成,道尽了山水清音。
在他看来,山水形象是化自然素材为胸中意境的结果,具有“理想主义”的特征。《泉落青山外》《溪山叠翠》《唐人诗意图》等,以意象绵密雄伟的山石、林木的重重叠叠的组合,展示磅礴与阔大的气势。所画山体以笔见长,以墨取胜,顺势皴擦,疏密相间,层层积染,层层见笔,间或错落变化。满构图的画面看似密不透风,却苍苍郁郁,其中有烟岚浮动,有瀑泉直下,有水光波动,拉开了前后距离,于厚重深沉中不失灵动,宏阔幽远中饶有神韵。
画“胸中山水”,抒“心中逸气”。马汉跃画中的景象不是哪座大山的再现,也不是哪条江河的描摹,却有太行的雄肆、华山的险峻、黄山的神奇、峨眉的灵秀、武夷的妩媚。那蓊郁苍翠的云壑山涧,那韶秀幽深的茂林鸣泉,那墨彩流溢的田园风光,那旖旎典雅的山野景象……完全出于画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自然大美的颂扬。
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学说和禅宗思想,给马汉跃先生提供了心灵归依、精神寄托和艺术灵感。《山林絮语》《春江水暖》《十万峰山》都是极为简洁的构图,极为简洁的笔墨,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他的内心世界:清净、优雅、澄明、从容、灵动的情怀。而《江上清风》《松壑凝翠》《我见青山多妩媚》等画作,平和自然,典雅含蓄,恬淡温婉,充满了儒家中和之美的意趣。
马汉跃的山水画多以大山为主体,层峦叠嶂、云涌泉流,却少见人物。然而那杳无人迹的高山大壑已经人格化了,大美的景象与崇高的精神已融为一体。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尊龙凯时国际娱乐的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人生就是博官网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