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灿烂瑰宝,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近年来出台了系列文件,鼓励支持辽宁省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也是辽宁省重点发展的产业,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已成为辽宁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关键所在。
辽宁省农科院院长、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隋国民向记者介绍了辽宁发展中医药产业的优势。辽宁位于我国华北、内蒙古和东北三大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带,横跨“关药”和“北药”两个区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和复杂多样的植被类型,是我国重要的天然药库之一。
辽宁林下参、辽细辛、辽五味子、关龙胆4种道地药材产销量稳居全国首位。新宾细辛、清原龙胆、桓仁野山参、宽甸石柱参、本溪林下参等10个道地药材品种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新宾辽五味子、本溪刺五加等12个种植基地通过国家gap基地认证。2022年,全省种植中药材230多万亩,产量超20万吨,产值超300亿元。全省有大中小型道地药材加工、中成药生产企业16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300余家。产业发展为创建“辽宁中医药健康产业先导区”和中医药强省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辽宁省道地药材产业规模逐渐扩大,产地初加工水平逐步提升,但与国内其他优势省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道地药材品种区划不明确,种源繁杂、良种覆盖率低,gap基地建设缓慢,科技供给不足,龙头企业少、品牌建设力度不够等问题仍然存在。
为此隋国民针对辽宁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从区划布局、资源保护、品种选育、标准制定、龙头企业培育、科技支撑等方面多方发力,加快推进辽宁道地药材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
突出优势特色,优化道地药材生产区划布局,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突出辽东雨润山区和辽西半干旱丘陵区两大区域布局,明确辽宁主推道地药材种类、特色品种,形成不同品种的重点种植区域。突出地域特色,辽东、辽西地区推广不同的中药材品种和种植模式,因地制宜建设中药材生态种植示范带。
加强中药材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持续提升药材产量和品质。积极开展野生、濒危中药材资源生境保护等工作,高标准建设省级重点物种保存圃,防止珍稀和濒危物种灭绝。加强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和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品质和抗性育种。恢复辽宁中药材新品种登记(备案)制度,加快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和优质种苗基地建设。
加快制定中药材生产加工标准,推进gap基地建设。围绕辽宁中药材优势品种和重点种植区域,统筹推进中药材gap基地建设等工作。加快制定符合辽宁道地药材发展的种苗、饮片质量等有关地方标准,制定良种繁育、规范化栽培、产地初加工、产地趁鲜切制与炮制等技术规范,建立有辽宁特色的中药材种苗、种植、初加工、中药饮片、仓储、物流等地方标准体系。
建立生产追溯和诚信体系,强化中药材质量管控。建设来源可溯、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的中药材质量追溯平台和追溯体系。强化协同监管,健全中药材市场准入标准,强化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实施中药材种植注册制度,建设“辽药云”中药材种植数据库,加快推行“辽药码”,实行“一药一地一码”,强化中药材全产业链监管。
建立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强化人才支撑能力。依托现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人才及研发平台,组建辽宁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探索建立产学研、省市县一体化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持续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依托辽宁道地药材资源和产业优势,积极申报国家项目。加快推进辽宁中药产业加工集聚区建设,提升“关东辽药”道地药材精深加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打造品牌龙头企业,以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加快实施“关东辽药”品牌工程,打造知名区域品牌和道地药材品牌。发展旅游及大健康产业,推进集参与体验、中医药文化、中药美食、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康养休闲产业发展,塑造文化底蕴深厚的“辽药康养文旅”整体品牌形象。
作者:耿哲文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张仁军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尊龙凯时国际娱乐的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人生就是博官网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