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全国土壤墒情监测服务水平,推进节水增粮,服务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近日,全国农技中心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全国土壤墒情监测技术培训班。
培训班指出,水是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基本要素,是耕地和种子发挥作用的必需条件,是两个“要害”的要害,全面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必须要充分认识水的极端重要性。在确保粮食和生态两个安全的新要求下,当前节水农业还面临着三大挑战:从资源条件看,缺水是粮食生产的根本制约;从设施装备看,灌溉是农业现代化的最大短板;从作物生产看,节水是提升单产的核心关键。实现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双赢,关键是要提升农业用水效率,大力推进节水增粮,探索粮食增产的新路径。
培训班强调,肥水技术推广部门要提高认识,转变思路,进一步理清节水增粮的发展方向。在目标上,从节水减肥向水肥效率和粮食产能“双提升”转变,大幅提高水分生产力,实现每方水产出更多的粮食;在理念上,要统筹用好“三滴水”,优先使用天然降水,高效利用地表水,减少抽取地下水;在路径上,要立足“三块地”,针对旱耕地、水浇地和水稻田的水资源禀赋和节水设施条件,分区域分作物谋划节水增粮技术路径。一是旱耕地集雨保墒强保障,多措并举提单产。着眼近10亿亩旱作农业,以黄河流域和北方旱作区为重点,突出春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作物,强化天然降水有效蓄积、高效利用和抗旱抗逆,提高旱区生产保障能力,在当前较低产量基础上大幅提高单产。二是水浇地节水灌溉扩面积,水肥一体创高产。针对灌溉农业,大规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推进测墒节灌,节约的水量用于灌溉旱耕地、撂荒地和开发后备耕地,扩大灌溉面积;针对4亿亩高效节水灌溉,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通过水分养分精准高效供应,支撑作物合理密植,提升粮油作物大面积增产的“天花板”。三是水稻田旱作生产改制度,强化农艺减损失。围绕东北井灌稻、南方望天田和灌渠末端易旱稻田,改水稻为旱作半旱作发展,合理推广“降解膜 旱播旱管 长效肥”“降解膜 水稻移栽 节水灌溉”等模式,破解缺水难题,减少干旱损失。
培训班要求,各地要提高思想站位,切实推进节水增粮,务实举措干出成效。一是整合资源大力推进节水增粮。按照“三块地”节水增粮的工作思路和技术路径,整合项目资源,开展节水增粮“三新”试验示范和技术应用,集成创新节水增粮技术模式,打造节水增粮示范区。二是支撑服务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围绕4亿亩高效节水灌溉,大力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将高效节水灌溉设施设备优势转化为实际的粮食产能优势;探索旱地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技术模式,加强旱地基础设施建设和旱作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全面夯实墒情监测工作基础。加快自动监测站点建设,重点开展监测设备校正、田间持水量测定、墒情评价指标建立等三项关键性基础工作,试点墒情监测强基础整省(市、县)达标推进行动。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崔建玲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尊龙凯时国际娱乐的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人生就是博官网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