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地处太行山南麓深处,西倚龙顶山。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除了特别干旱的季节,村里是不缺水的。“古井漾清波,清水绕村流”,营造出故乡一片祥和安静的田园景象。
位于南河边的水井,有十几米深,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供村民饮水的主水井,村上差不多家家户户都到那里去担水。井上有辘轳用来绞水。担水时最痛快的事是放“野辘轳”——让空桶带着辘轳绳自由落体式往下放,辘轳越转越快,快到底时靠双手摩擦辘轳的边沿让辘轳停下来。下游的南河沟还有两眼浅井,到了雨季,每天井水也都是满满的,年老体弱的老人、妇女、孩子都可以到那里去担水,溢到河里的水还可以供村民们洗衣服和孩子们嬉戏。
说起南河的主水井和小井,有一段应该记入本村史册却已逐渐被人淡忘的历史必须讲。这段历史又要从距其往西约三、四百米的西井讲起。西井是因为开煤矿而打的通风井,因为地下水丰富且水质好,逐渐演变成了居住在村南、西、北三面居民的饮水井。大约是1966年下半年的时候,村干部为了解决村民用水困难,决定沿着南河在地下打一条引水步道,把西井里的水“步”到村里,这样担水就不用往西井上跑了。这在当时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下就是大工程了。
因为距离远,又是在地下,村里应该是请了专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做了测量,当然老百姓也可能有自己的土办法进行定位。引水步道的入口选在地势较低的南河沟。在入口到西井之间沿途布置了三眼竖井,其中一眼就是最东边的、后来成为主供村民饮水的南河井。这三眼井俗称“照井”,一是用来定位,二是通风,三是增加工作面,可以多头同时掘进,加快进度。
具体施工的都是村民,因为村里开过小煤矿、小铁矿,所以村里人打这个“步”道还是有一定技术基础和经验的。我父亲亲身参与了施工。父亲说,工程沿线有土层、矸石层和石灰岩层,掘进过程中土层容易塌方,矸石层和石灰岩层坚硬,必须用炮崩才行,然后靠人工用自制的小拖车一车车把土和碎石拉出来,再通过照井提升到地面。每掘进一段距离就要用砖先圈起来防止塌方,然后继续掘进。我大学是学采矿工程的,我知道这种独头掘进的巷道式工程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通风不畅,工作面缺氧,时间长了会使人呼吸困难。父辈们就这样靠智慧、毅力和辛劳的双手用了三年左右时间,打通了步道,把西井里的水成功“步”到了南河沟,随之改造了南河井,又建了两个小井,村民们结束了去西井上担水的历史。
遗憾的是当时竟没有在此刻一块石碑留作永久的纪念。希望更多的后人能了解并记住这段功德无量的历史。
故乡的水清凉纯净甘甜。在龙顶山半山腰还有一个不大的泉眼十分神奇,一年四季无论旱涝从不断流,老百姓亲切地称它“水泉洼”。说起水,还有一段历史不能不说。当年随着龙顶山煤矿开采量越来越大,越采越深,整个龙顶山的地下水系都被破坏了。村里河水断流,村民生活用水成了困难。2002年,经时任村干部多方呼吁并争取社会各界支持,筹资在后河打了一口450余米深的岩石井。我们在外工作的游子也纷纷解囊相助,算是对家乡事业尽一份微薄之力,以回报家乡的养育之恩吧。
现在,自来水已经通到了各家各户,祝福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甜。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尊龙凯时国际娱乐的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人生就是博官网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