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云
洁白莹润的“哈粳稻”系列大米、形似珊瑚的猴头菇、酸甜开胃的寒地果桑酒、娇艳欲滴的宿根芍药……8月25日,记者走进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的景观温室大棚里,一排排展台上,琳琅满目的特色农产品呈现眼前。
当日,一场院县科技交流活动正在进行。来自哈尔滨市延寿县的考察团队在不同展台前驻足,一名名“讲解员”便上前耐心介绍各类特色科研成果。记者了解到,这些“讲解员”的真正身份,是学院各科研分院的党支部书记,他们介绍的,也正是各分院引以为傲的“当家品种”。
哈尔滨市农科院由粮经、水产、园艺园林、农机、畜牧与生态技术、农业教育、乡村振兴发展研究中心、现代农业研发中心等8个科研分院组成。近年来,学院着力打造“党建 科研”特色品牌,引领各科研分院党支部开展院校、院企、院县合作,结合寒地区位优势,加强优质特色农作物品种研发,在党建引领下,让科研成果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
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秉承“以党建促科研,以科研强党建”的工作理念,把支部建在了创新链上。图为该院粮经分院党支部深入示范区,测定水稻株高、分蘖数,选育“哈粳稻”系列香稻优质种质资源。 王彦文 摄
科研——支部建在创新链上 培育寒地“土特产”
8月的延寿县安山乡,连片稻田里绿黄相间的稻浪翻滚。延寿县嘉禾春天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宋志忠告诉记者,2022年合作社托管的1.7万亩水稻丰收,亩产达到近1300斤。
“最近几年,哈尔滨市农科院和我们合作推广种植‘哈粳稻’香米。这种大米口感好、不回生,很多江浙地区的消费者都来我们这儿抢着订购。”宋志忠说道。近年来,哈尔滨市农科院与延寿县多家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合作,通过推广种植“哈粳稻”系列新型水稻品种,助力农户实现增收。
说起“哈粳稻”水稻品种的培育过程,哈尔滨市农科院粮经分院党支部书记于清涛打开了话匣子:“一个水稻品种至少要经过4到5年的多点位试验,要在全省1到4个积温区先后进行种植实验,每个积温区就包括7至8个省市的实验点……”为解决全省优质香稻生育期过长、产量偏低、抗性偏差等技术限制问题,于清涛自2001年起进行科研育种攻关,截至目前,研发出“哈粳稻”1号、10号等10余个系列品种,均已通过审定并在全市进行示范推广。
据于清涛介绍,粮经分院党支部成立以来,支部成员共同探索培育水稻、玉米、大豆等新品种。近年来,粮经分院共完成哈尔滨市科技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攻关项目以及市总工会创新项目等10余项,已获得植物新品种权6项,正在申报植物新品种权3项。
作为农业科研单位,学院党员大多身处科研、示范第一线。为了将党建与科研工作相结合,哈尔滨市农科院在8个科研分院组建党支部,在各个支部书记带领下,到基层一线开展科研攻关,介绍农业技术,将高素质党员队伍与“硬核”农业科研团队培育相融。
今年,学院水产分院党支部的党员们来到方正县松南乡黎明村、天门乡沿江村等地开展寒地小龙虾虾稻共作项目。“我们在村里的140余亩稻田里尝试虾稻共作,从8月到现在,收了3500多斤小龙虾。”黎明村党支部书记梁儒金高兴地说道,“要感谢农科院老师们的培训指导,现在稻田里挖了沟养虾,不仅没影响粮食产量,还给每亩地带来了500多元的增收。”近年来,水产分院党支部书记董宏伟率领支部党员开展寒地小龙虾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解决了寒地小龙虾长距离运输成活率低和下塘养殖成活率低的问题,下塘养殖成活率由10%提高到70%,全市稻虾共作面积2000亩,池塘示范面积200亩,培训农民3万余人。2023年,水产分院获“哈尔滨市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服务——共建活动搭平台 把科技成果送到田头
8月上旬,在依兰县宏克力镇哈山村的寒地桑葚示范园里,一棵棵桑树茁壮生长着,星星点点的紫红色果实点缀枝头。村民们介绍,这些桑树是今年从市农科院的科研种植园运来的。
桑树从院里到村里的这趟“旅程”,要从今年的一次院镇支部共建活动说起。宏克力镇是哈尔滨市重点产粮区之一,基于土壤肥沃,森林、水资源丰富的地理优势,该镇近年来开始探索“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路径。
4月27日,学院农研中心党支部等科研人员来到宏克力镇,与镇党委开展党建共建活动。“调研过程中,镇党委负责人领着我们到哈山村去看一片地,这里原来建过学校,后来在上面种了粮食。但因为是沙地土壤,不适宜种粮,粮食产量也不理想。”李娜回忆道。
李娜是农研中心党支部的成员,也是学院果树课题的负责人。眼前的沙地,让李娜想到了团队培育的新品种——寒地桑葚。“我们培育的桑葚可以抵抗零下35摄氏度的低温,而且产量高,每亩产果超千斤。哈山村这片地土质是沙地,正适合种植桑葚。”在她的建议下,镇党委、哈山村与农研中心党支部达成合作,由农研中心免费提供900棵“哈农科”桑葚苗木,在村里试种寒地桑葚,探索“一村一品”发展路径。
如今,在依兰县宏克力镇、延寿县延河镇等地,农研中心党支部通过党建共建形式推广寒地桑葚品种,助力当地发展林下经济,该支部也获评黑龙江省2022年度省级成长型基层党建示范点。
“让党建活动和科研交流相融合,有助于我们的科研成果与地方发展需求对接,让我们的科研成果真正落地,也有助于需要持续探索的科技创新活动进一步开展。”哈尔滨市农科院党委书记宋颖介绍道。
培训——党建引领出实招 打造寒地特色课堂
北方大榛子、黑木耳种植方法,寒地果桑和食药用菌栽培管理技术,北方青虾养殖技术讲解……在电脑上打开哈尔滨市农科院的“科技助农云上大讲堂”网页,记者看到一节节种类丰富的特色网络课程呈现眼前。
从2017年起,哈尔滨市农科院党委联合哈尔滨市委组织部打造“五送五服务”惠农实践活动,将政策、技术、信息、知识、经验送到农民身边。通过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现场技术指导、专家授课等方式,深入生产一线,带动培训哈尔滨市农民近万人。
双城区单城镇政久村村民陈刚是学院培训的学员之一。2015年,陈刚返乡创业后,在村里成立了政久水稻专业合作社。然而,由于技术瓶颈、成本费用高、品牌销售单一等难题,种植收益一直不见起色。2019年6月,陈刚参加了哈尔滨市农科院举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学习了肥料应用、农产品营销、农产品品牌建设等课程后,陈刚有了新的产业发展规划。“过去合作社是直接卖水稻,利润太低。要把水稻加工成大米,做包装、创品牌、做有机认证,才能真正实现增收。”陈刚说。培训结束后,他与市农科院合作选择优良稻种在村里种植,又先后注册“淼谷”“老赵广”等商标品牌。如今,合作社水稻种植总面积约3800余亩,水稻年产量约2300吨。2021年,陈刚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百优保供先锋”荣誉称号。
前几年,学院的培训形式主要以线下授课为主。“学院目前有38名科技特派员,大家每年都会定期到派驻点位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学院教育分院党支部书记王炜告诉记者,“接受线下农技培训的人数每年基本上在1000人左右,辐射范围有限。”在此背景下,哈尔滨市党员教育中心联合学院党委创新开展“科技助农云上大讲堂”系列教学微课,截至目前已播出20多期。
培训形式从田间拓展到“云上”,培训内容也在同步发生变化。王炜说:“黑龙江的特色是寒地农业,但是当时院里订购的大部分农业技术指导教材,都是按照南方的种植特点、地理情况编写的。例如小龙虾养殖,教材中湖北省、湖南省的小龙虾养殖案例居多,这和我们本地的实际养殖情况也有差别。”
为了打造本土化的培训内容,教育分院党支部自2020年起与学院各党支部合作,共同探索开发本土特色课程。各支部负责人结合调研中发现的农民生产需求和学习特点,开设寒地小龙虾养殖技术、中草药种植技术、黑土地保护等多项课程,并印制了本地小龙虾养殖、中草药种植的技术手册分发给农民。
目前,教育分院党支部正着手与有关图书出版社合作,计划编制寒地特色农技培训教材。“我们和各分院党支部合作,整理了平时大家去基层调研的材料,包括农民们所需的农技知识等。下一步,我们希望让寒地大粮仓的农民都能有一套自己专属的农技书籍。”王炜介绍道。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尊龙凯时国际娱乐的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人生就是博官网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