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刚刚过去的2023年,乡村文化频现高光时刻、温暖瞬间,我们欣喜地看到:“村ba”“村超”等“村味”体育活动走进全国人民的视野,大放异彩;律动在村头巷尾的广场舞,越来越有艺术范和时尚感;接地气的特色“村晚”,塑造着乡村的文化氛围;全民阅读,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和知识的力量;凝结着工匠精神的非遗手工艺品和技艺展演,深受消费者欢迎;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让城乡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更加丰盈;艺术乡建用美的力量点亮着乡村,让乡村更美好;传承千百年的农业文化遗产闪耀着中华传统智慧之光,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优化,村民文化获得感更强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夜幕降临,在遍布山西城乡的大小文化广场上,“山西民歌 广场舞”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山西省文化馆利用山西民歌曲调优美、豪放质朴、易于传唱的特质,将《人说山西好风光》《桃花红杏花白》《大红公鸡毛腿腿》《看秧歌》《绣荷包》《割莜麦》等山西民歌改编、创作成32首具有浓郁山西特色的广场舞,通过文化馆系统在全省进行培训和推广。这些民歌广场舞广受群众喜爱,在山西各地迅速掀起“民歌广场舞热”。山西民歌与广场舞的融合,既让民歌回到老百姓中间,也给广场舞赋予了丰富的地方色彩,提升了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这一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更加充足,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村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各地深挖文化资源,积极改造公共文化设施,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了富有乡村特色、适合地域发展的服务模式。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场馆和机构作为重要服务阵地,其功能的盘活也为乡村文化注入新活力,提高了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和文化获得感。
2023年9月,束忠琴等22人入选“乡村阅读榜样”名单。不断涌现的乡村阅读榜样、阅读推广人、文化乡贤、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书香家庭等,发挥榜样示范带动效应,点燃大众的阅读热情,使阅读成为一种广受推崇的生活方式。每到周末,公共图书馆、实体书店、农家书屋,或文化礼堂、书院、书吧,都会变成爱书人的聚集地,读书会、文化沙龙等文化交流活动不断上演,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日益坚实浑厚。
而今,随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优化、触手可及,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用光影照亮乡村星空;“送戏下乡”让老百姓在田间地头也能看到好戏;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持续加强,城乡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在线享受文艺展演、艺术慕课、专题讲座等公共数字文化产品;“村晚”在各地广受喜爱,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线上线下累计参与人次达到1.3亿……
乡村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综合效益日益彰显
前不久,江西篁岭村、浙江下姜村、甘肃扎尕那村和陕西朱家湾村入选2023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单,加上此前入选的浙江余村、安徽西递村、广西大寨村、重庆荆竹村,我国入选乡村总数达到8个,位列世界第一。这些登上世界舞台的乡村,成为乡村旅游推动乡村蓬勃发展的缩影,也是展现生态佳、产业好、生活美的中国和美乡村新面貌的一扇窗。
这一年,中国乡村旅游产业跑出了复苏加速度。2023年开春以来,群众出游热情高涨,乡村游异常火热。乡村的慢生活和松弛感成为治愈城市青年的“特效药”。
在位于中越边境的广西大新县堪圩乡明仕村,游客们乘着竹筏,沿着明仕河欣赏连绵起伏的群山,聆听壮家婉转动听的山歌;在内蒙古的莫尼山非遗小镇,开料、描图、雕刻……游客们拿着工具按老师的指导认真体验皮画制作;在浙江德清县莫干山镇高峰村的51camp莫干山莫绿艺术营地,许多自驾前来露营的游客,三五成群,在一起谈天说地、品味美食、看露天电影;在江西奉新县一个村庄旁的溪流点,游客们结伴蹚水而行,逆流而上,援绳攀登,行走在风景里,体验着溯溪的刺激和惊喜……
火热的旅游消费离不开充足的旅游产品供给。年初以来,各地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了百花齐放的乡村旅游产业。农事采摘、民俗体验、休闲农庄、乡村民宿、乡村露营、亲子牧场、溯溪等新业态新场景不断涌现,形成许多乡村旅游特色发展模式,逐步探索出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的中国式乡村发展之路。
讲好故事、擦亮品牌,才能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新疆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加依村有300多年乐器制作历史,被誉为“中国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乐器制作技艺带火了旅游,加依村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现在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乐器相关工作。多年来,当地积极打造“天籁加依”乡村旅游品牌,将一个古老传统的村庄打造成集乐器制作、乐舞展示、民俗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美丽村落和特色民俗文化旅游景区。2022年,加依村旅游人数12.78万人次,旅游收入618.75万元。
这一年,乡村旅游激活了消费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各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依托自然和文化资源,凝练生产生活方式,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乡村旅游创新不断、潜力无限,托起了百姓富裕富足的“金饭碗”,塑造了乡村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形象。据统计,目前,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有1597个,成为人们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今年推出了10条长江主题的国家级旅游线路、400多条“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以及“读李白游神州”主题旅游线路、中国茶文化主题旅游线路等。许多地方迎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不少地方“一年四季都是旅游旺季”。
农耕文化有序传承弘扬,村民更有文化归属感
2023年9月,农业农村部公布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北京怀柔板栗栽培系统等50项传统农业系统入选。至此,我国已分七批认定了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3年11月,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和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至此,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增至22项。
我国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挖掘多种功能、释放多元价值,珍贵农业文化遗产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古桥古树、古井老宅、古建筑……距今已有580多年历史的江西篁岭村,现存100多栋明清古建,古村如今已因“晒秋”习俗和“梯田花海”景观闻名全国。如何切实保护好这些“百年文物”?当地在实践中,摸索出不破坏古建、将传统村落风貌的保存保护和活态非遗相结合的宝贵经验。传统村落所保存的历史记忆和生活样态,留住的是乡韵乡愁,传递的是历史文脉里的深沉意蕴。2023年,我国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人们更加注重让传统村落在保护中得到更多的利用,在利用中获得更好的保护。
越来越多“青春身影”的加入和“科技力量”的加持,为非遗保护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思维。目前,中国已有1557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年轻人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惊人的创造力。他们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技艺的过程中,也增强了文化自信和乡土文化归属感。
农业文化遗产、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农耕文明的精华,承载着多彩文化,维系着情感认同,寄托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价值和意义越来越被公众所重视。保护传承发展好优秀农耕文化,涵育我们的精神世界、滋养深厚的家国情怀,生活会更丰富更美好。
作者:崔现芳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尊龙凯时国际娱乐的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人生就是博官网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