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同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位于四川省广元市的翠云廊古蜀道考察时强调,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同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中再次强调生态文明,释放出的强烈信号不言而喻。
两行古柏种何人?三百长程十万树。作为古蜀道的重要路段之一,翠云廊300余里的道路两旁,植有古柏1.2万余株,是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走进翠云廊,许多人都会有“种何人”的疑问。这么一大片古柏林,之所以能够延续这么久、保护这么好,主要得益于历朝历代的制度和当地百姓世代共同守护。从制度保障看,千余年来,历朝历代均发布植柏护柏的政令、先后出台“官民相禁剪伐”等制度,尤其是明代的“交树交印”制度,要求地方官新旧交接时,核查清点古柏树是增多还是减少,并依此进行奖惩,成为我国古人算“生态账”的先进实践。从百姓守护看,翠云廊附近的百姓自古就将植树护路当作行善积德的义举,当地曾有这样的记载,清朝年间,有人因砍掉一株柏树受罚以致“羞愤而死”,足可见人们保护古柏的自觉意识多么强烈。正是制度的有效约束和群众的有力保护,才让翠云廊得以延续千年。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翠云廊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有形的古树,更是无形的经验和启示。今天我们抓生态文明建设,依然需要读懂翠云廊里的生态智慧,抓住制度和群众两个关键点,处理好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
一方面要以“长牙齿”的制度为好生态保驾护航。建设生态文明不只是口头的倡导,更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这就需要有长期稳定的制度保障。要通过制度约束力打“组合拳”,压实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责任,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以制度体系的完善,引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变革。要通过制度执行力啃“硬骨头”,遇到问题敢于动真格,该查处的查处,该曝光的曝光,该整改的整改,该问责的问责,保证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另一方面要调动激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是每个人向往和追求的生活品质,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为此,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听取群众意见,畅通监督渠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针对性地优先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以切身感受激发呵护生态的内生动力。要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重视基层群众首创,做到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通过补偿激励让生态保护者、贡献者得到实惠,实现责任和利益双向转化,让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各方的自觉行动。
从“求生存”“盼温饱”到“求生态”“盼环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好生态被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但也应看到,生态文明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唯有发挥良法善治力量,汇聚全民行动合力,才能守护好绿水青山乡愁,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新画卷。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尊龙凯时国际娱乐的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人生就是博官网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