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的海南南繁,又是一季稻花飘香,又是一园果菜青翠,又是一年一度的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大幕将启。
在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的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内,来自265家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1876个作物品种竞相生长在占地150亩的示范田上,涵盖玉米、水稻、杂粮、瓜果、蔬菜等多种作物类型的展示田已经进入地展最佳观摩期。
“这里就是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的地展现场。参加本次地展的品种都是近几年已经通过审定和登记的优良品种。”海南南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波指着产业园内的“csc”(中国种子大会china seed congress)巨幅稻田画告诉记者,中国种子大会已举办4届,其中2021年和2022年两届在海南三亚举办,中国种子大会已经成为推进种业振兴的平台和展示振兴成果的窗口。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种业振兴决策部署,农业农村部按照“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的总体安排,全面启动了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五大行动。种业振兴行动全面实施两年多来,各地闻讯而起、部省联动,为推动种业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建设配套完善的育制种基地
在海南北纬18度以南,三亚、陵水、乐东三市县的南繁基地,是我国不可替代的国家战略资源,也是全国最大的农业科技试验区,独特的光热资源让这里成为育种家的首选。
“南繁使超级稻单产上的突破至少提前了12年,杂交水稻的成功一半功劳归功于南繁。”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给予南繁这样的评价。
作为科研育种的“加速器”,南繁与我国种业发展密不可分。曾经,“一张木床、一顶破蚊帐、两把椅子、一张瘸腿的桌子”,是南繁的真实写照,也是老一辈育种家的“艰苦”回忆。
“过去我们常常讲,南繁事业有‘三难三烦’,‘三难’是指落实用地难、保障生物安全难、配套设施合规难;‘三烦’包括烦材料易丢失、烦农田水利设施差、烦生活保障跟不上。”这些困扰着南繁人的问题,一直都是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副局长郭涛的心头大事。
自2015年《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年)》印发实施以来,国家相关部委、海南省和各南繁省份按照“中央支持、地方负责、属地管理、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推进了南繁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几年来,随着各项工作的推进,‘三难’问题已经得到了初步解决。”郭涛介绍,划定了26.8万亩保护区并上图入库,实行用途管制,总体上解决了其他产业发展与南繁“争地”的矛盾。三亚、乐东、陵水及崖州湾科技城周边新流转科研育种用地3.2万余亩,700多家南繁单位基本都有了固定科研用地。同时,建立了“全国植物检疫机构轮流值守、科研单位驻守”的监管新模式,在南繁季开展覆盖28个南繁省(区、市)的联巡联检,切实保障了南繁基地生物安全;配套设施合规性认定和处置工作已全面完成,解决了困扰南繁单位多年的固定建筑设施面临“违建”拆除的历史问题。
随着设立联络员开展信息核查、协调服务、基地监管,建立电子围栏和物联网监控设施,设立首个农业植物新品种审查协作中心,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植物新品种保护管理办法等措施,材料易丢失现象将得到有效遏制。南繁保护区26.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基本完成,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大幅改善。同时,新建核心区配套服务区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已建成超23万平方米建筑设施,8.8万平方米具备“拎包入住”条件。在解决“三烦”困扰上,南繁工作有了新进展。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以南繁基地为代表的育制种基地建设力度不断提档升级,区域布局也进一步调整优化。开展新一轮国家级制种基地认定后,淘汰一批政策执行不力、面积下滑严重的基地,新认定制种大县96个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20个,总数达到216个,重点向粮油作物倾斜,实现了粮棉油糖果菜茶等作物全覆盖。国家黑龙江大豆种子基地启动建设,甘肃、海南、四川国家级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部省支持、县企结合的基地建设格局初步形成,良种繁育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农作物、畜禽供种保障率达到75%。
打造种业振兴的创新高地
南繁,是指冬季在南方加种一代育种材料的方法,从而大大地缩短育种周期、加快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我国大面积推广的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和瓜菜等作物品种,70%以上都经过了南繁加代选育,南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3月14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后的第二天,天还没亮,年过七旬的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玉米育种家李登海就乘车赶往首都机场,乘坐最早的航班飞往海南,为的就是去看三亚南繁基地里的玉米育种材料,继续他的研究。
“立足科研创新,种业才能振兴发展。”李登海几十年如一日,作为一名“南繁候鸟”把一生都奉献在玉米育种事业上。
3月15日,在位于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的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精准分子设计育种中心内,一众科研人员正在有序地忙碌着,有人在提取农作物rna,有人在给水稻叶片接种稻瘟病病菌,还有人将剪切下来的番茄叶片放入液氮内急冻……
南繁正逐渐成为种业振兴的创新高地,常年有来自全国的700多家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的7000多人在海南从事科研育种工作。这群人中,既不乏李登海、李振生、郭三堆、赵振东这样的老一辈育种家,也不乏活跃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内的“80后、90后和00后”。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农业发展的良好前景和农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来激励和鼓舞当下的年轻人积极投身科研育种的队伍。目前,有22个院士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着手组建院士创新团队,全职博士后123人,76个揭榜挂帅项目团队正在加快攻关种业核心技术问题。”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研究员、规划发展部负责人杨新泉介绍,“我们当前主攻研究方向包括:突破性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基因挖掘、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培育、作物基因组精准编辑与育种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等。科技城正在通过统筹整合崖州湾现有科技创新资源和国内优势力量,加快搭建全产业链的种业科技创新平台。”
推动更多育种成果落地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作为种业振兴五大行动的第一项任务,目的在于为促进农业科技原始创新和现代种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为种业振兴夯实资源基础。”3月13日,在位于北京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内,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作物种质资源中心副主任郭刚刚一手拿着前不久才入库的“台湾原生种红藜”告诉记者,“这是最近才收集到的来自我国台湾地区的新资源,目前正在海南澄迈试种。”
2021年3月,农业农村部启动了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行动。截至目前,收集农作物、畜禽、水产资源分别达到12万份、6万份和5万份。
3月17日,记者来到位于海南省澄迈县福山镇昌球村红藜琼台合作示范农场。185亩的红藜种植基地内,既有刚出土不久的红藜幼苗,还有半人高的红藜,更有被穗子压弯、只待收获的红藜。“每隔十几二十天,我们就会种下一批红藜,为的就是摸索‘台湾原生种红藜’的最佳种植时间。”基地负责人、海南诗与远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斗书一边指着田间深红色、紫红色、橘黄色的红藜穗子一边向记者解释说,“去年,我们开始在澄迈引入台湾原生种红藜这种新资源。需要人工驯化几年时间,一边形成性状稳定的品种,一边摸索适合的种植技术。这些颜色有着明显区别的穗子,会被分开采收,在下一季分开种植,从而形成不同颜色的品种。”
南繁六十多年来,一直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育种家取得科研成果后,往往都是离岛推广,在海南省内落地的成果寥寥无几。“随着南繁种业近几年的飞速发展,我们正在实现由南繁事业向南繁事业与产业并举转变,从田头育种向田头育种加实验室育种转变,从冬季育种向全年育种转变,从一手包办式育种向科技服务外包模式育种转变。”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副局长王磊介绍,如今南繁科研成果落地海南成效显著,新疆蜜瓜、甜玉米等优秀品种落地海南,有效带动了海南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构建企业阵型打造种业骨干
“种业发展,企业大有可为,须有作为。”作为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和创始人的李登海在谈到种业企业时说,“企业优,则种业兴。在新形势、新环境下,广大种企应该汇聚种业创新的合力,不断做大做强,争当种业振兴的‘排头兵’和骨干力量。”
在种业振兴行动中,企业扶优作为五大行动之一,被摆上了重要位置。日前,农业农村部遴选发布了包含隆平高科、登海种业、温氏集团、富发水产等在内的270家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加快构建“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的国家种业企业阵型,推动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巩固和强化育种创新能力。力争在未来5-10年,加快培育一批新品种,提升产量和品质水平,持续保持种源竞争优势。
谈及近年来种业企业的发展变化,入选“强优势”阵型企业的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琴深有感触,近年来,荃银高科已经从一家区域性专业水稻公司,逐步发展成为集各类农作物种子业务于一体、拥有23家控股子公司的种业领军企业。她告诉记者:“随着种业振兴行动的不断推进,国家对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种子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种业企业是种业振兴的主力军,服务企业发展、约束行业自律是我们的职责。”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表示,中国种子协会现有企业会员1000多家,全国1/7的农作物种业企业都是中国种子协会的会员单位,会员单位种子销售收入和利润约占全国60%。“去年,为解决行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我们征集了会员企业在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中遇到的难题和重大需求,共计13家企业、18项需求,并牵头组织与中国农科院搭建科企合作平台。目前,企业愿投入金额1.2亿元左右。”
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推动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除了政策引导,还需要为企业发展营造有序竞争、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新时期,要实现种业市场由大到强转变,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关键一环和攻坚方向。为营造公平有序市场环境,严打假冒伪劣、套牌侵权违法行为,全国公检法、农业农村等系统各部门打出一套组合拳。2022年3月,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正式实施,建立了业界期盼已久的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农业农村部两年来发布3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撤销公告,累计撤销登记品种829个,“仿种子”清理取得积极成效;全国农作物品种dna指纹库公共平台正式上线运行,dna快速检测能力效率显著提升;为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合力,农业农村部联合公检法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保护种业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营造种业振兴良好环境的指导意见》,推动最高法出台涉种刑事审判指导文件,明确了涉种违法犯罪的“八宗罪”,切实加大种业侵权案件的惩治力度,在优化种业振兴环境上迈出了重要步伐。
“司法机关作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的重要一环,对于激励种业创新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朱理介绍,“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作为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案件上诉审理机构。2022年,法庭新收植物新品种侵权案件同比增长112.7%,这反映出行业维权意识和信心明显增强。”
近年来,海南也连续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从自贸港立法的层面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同时,创设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联系点和知识产权特区审判庭,打造全国首个种业“点对点”司法服务终端,设立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种质资源研究(海南)基地,优化涉自贸港植物新品种权案件的管辖机制,推动了涉及植物新品种案件的民事、行政纠纷管辖的有效衔接。
“经过部省共建合力推进、多方合作攻坚克难,种业振兴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海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海南已经成为全国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缩影。”
攥紧中国种子,端牢中国饭碗。新时代的种业人薪火相传、接续奋斗,丰收成果装满了老百姓的“粮袋子”和“菜篮子”。在种业振兴大背景下,“南繁硅谷”正以崛起之势,迸发出更加强劲的动能。由中国种子协会、海南省农业农村厅、三亚市人民政府、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将于4月1日-4日在三亚召开。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澎 祖祎祎 邓卫哲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尊龙凯时国际娱乐的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人生就是博官网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